前些日子,我接到失联已久的针灸良医郭常典电话问候,顿感振奋,多少难忘的往事涌上心头。
那是1995年冬,我和陈永坚同志探访精心钻研火针疗法多年的郭常典大夫,撰写了《传统火针显神功》一文,刊登在同年12月6日的《福建日报》上,获得读者关注。
我乘公交车来到福能总医院宿舍区,探访郭大夫。她已退休20多年了,依然热心为各方患者效劳。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她于1938年9月出生于福州,1955年中专毕业,从事医疗保健探索。1962年上山下乡到连城县锻炼,随后被选送到省人民医院、协和医院进修学习,更奠定了针灸医学基本功。她视患者如亲人,妙手相助,常获好评。长年累月治愈多少患者,且看她收到那么多感谢信,也是她的一笔精神财富啊!
我参阅一封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感谢信,深受感动。那是1988年10月,郭常典应邀赴北京参加气功养生交流会。她在住所遇见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志文,见他脸上长满黑斑,建议用火针治疗。张志文向当时的省煤矿疗养院院长杨光楷恳求,让郭常典到西安行医。
郭大夫到西安西北工大行医一个星期,日夜义诊,拒收财礼,名扬校园。老校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季文英也加入排队候诊,经受针刺顿觉神爽异常,其夫人双腿失去活力,针灸后当天就觉得腿部灵活,第二天就能上街买菜了。张志文经过治疗,满脸斑点不到十天消失大半,过后都消除了。之后,张志文随信寄给杨光楷,对他和郭大夫表达深情感激,另有17位获治患者参与签名致谢。
钟贞闽,闽江水口电站华田联营工程公司电器事务所职工,得了腰脊骨疼痛,烦扰不堪。他看到1992年5月《生活·创造》杂志刊登的郭常典针灸救护患者的感人事迹,便赶到省煤矿疗养院找郭大夫诊治。经过精心治疗,钟贞闽腰背和腿部大有好转,此后郭大夫写信嘱劝他注意起居饮食保健,每天抽空适当锻炼身体。钟贞闽依嘱践行,身体更加健康,他三次写信感谢郭大夫。
郭常典不仅精心治病,还热诚医心育才。上京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梁成来信,追述14年前在福州念高二,早起读书时突然被一阵狂风吹歪了嘴巴,使他惊恐不已,及时找到郭大夫灸治,很快得到康复。郭大夫回到连城新泉保健院工作之后,还写信鼓励梁成努力学习勤锤炼。梁成牢记郭大夫的启发劝导,下决心以她为榜样,勤学苦练。后来,他被任命为该校教师,还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2018年2月一天晚上,福州台江区的林旭先生带5岁的外孙回家,巧遇郭大夫,随即说起小外孙瘦小不爱吃饭,多吃点就呕吐,请求给予诊治。随后,郭大夫给他足三里、四缝穴等处快针刺法,两周后再加强治疗以巩固疗效,这个小外孙食欲增强饮食量多,既不呕吐,又增强体质,健康状况大好转,成为读书运动佼佼者。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强调“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郭常典对传承好家风体会犹深。
郭常典的父亲郭舜平曾任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兼华侨研究室主任、省侨联常委、省人大常委、省社科联理事、原致公党中央华侨知识分子主任委员等职。他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54年,他坚拒高薪聘请,冲破各种阻力,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从事教学和科研35年。在复杂的政治风云中,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他教书育人一丝不苟、循循善诱,为培养青年教师和侨史、科研人才做出积极贡献。他勤奋耕耘,其科研和翻译论著成果丰硕。
郭常典接受优良家风培育,当父亲病故离世近三年时,撰写了《道德文章写春秋——怀念父亲郭舜平》一文,刊登于1993年9月18日《福建日报》,编者按语指出:郭老一生爱国,勤勉治学,著述丰富,为建立和发展中外关系史、华侨史学科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郭老道德高尚,甘守清贫,热心公益,体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堪为楷模。”广大读者深受启迪。
郭常典的丈夫逝世时,她才54岁,自知痛哭无用,她便加倍努力奋斗,活得很充实。她继承父志培育好家风,三个儿子在不同岗位努力奋斗:大儿子是教授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二儿子是省质检局处级干部;小儿子远在国外创业发展。他们跟母亲一样爱国为民,热心公益事业,让郭大夫甚感欣慰。她不顾年迈继续克己奉公,一心只想将祖国针灸医学事业继承发扬光大,作为中国针灸学会成员兼职福州针灸学会理事,在医院曾荣获1990~1993年技术考核优秀称号。夕阳生辉映晚霞,壮心不改写赤诚。她撰写了有关针灸医学论文十多篇,刊载于省内外医学专刊,备受广大读者和同行的好评。(翁其华)郭常典(中)为住院工人针灸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