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天气中,我认为雨季是最难耐的。我退休后在同安滩涂村生活,雨天的来临使我回忆起矿山的雨季。
矿山的雨季,一般在春天,下雨多是在春节前后。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天气特别寒冷,是“打狗不出门”的季节。但煤矿还有不同,这个时期要考虑放假了。通常在放假前这个月的采掘产量以及进尺都是承包到队里的。你能提前干完,你就能提前离开,如果干不完,就是年三十也得加班加点继续干完。否则春节假期结束,第二个月开工,只能拿到点生活费。因为完不成任务是没有工资的。我们那个时候年轻,也就二十岁上下,内心都很想回家。这时有比较计较或者私心比较重的员工,就会向队长提出对月度任务进行承包和分包。他们通常会将比较能干的员工挑选出来,另外组成一个分包的班。他们往往连续工作几天几夜,突击性地将月度任务干完,然后能提早许多天回家。全队按工人自愿,重新组合混编成三个班。将员工打乱重编班,每个班都是工作十天,第一个先上并干完任务的班,任务会稍多一点,好处是干完就可以提前二十天回家;第二个班可以提前十天;第三个班就是不想提前或者干连班而且考虑在工区过年的人员组成的班。我就分在三班,这是一个可以说就是由老弱幼人员组成的弱班。这个班工作效率较低,但有好处,工人能从容地上下班,也不必连班作战,搞得人十分疲劳。
先干的那个班,因为人员全都是身体素质好的职工,有的人竟然创造了连续在井下工作三天三夜的记录。三天中,他们都在井下奋战,由一个职工负责送饭,累了就在干燥的躲炮洞中,用木板各自搭个小床,休息几个小时又继续上工作面工作。准确地讲,他们就是继续上六个八小时的班,这种体力上的巨大消耗,已经达到了人体的极限。而连续多天工作让每个工人的皮肤完全漆黑如墨,但工人们顾不得这些,队里为在春节前完成生产任务,也只能同意工人们的要求。大家粗中有细,忙而不乱,在这种连续加班中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故。
我所在的三班,因为人员体力的原因,再加上小眼的长度、煤层厚度和坡度等变化因素,工作效率自然也比较低了。我们一直拖到节前也没能完成既定的任务,到了春节后的初五,班长就会通知开始上班了,我们这批留矿的工人又得继续上班,不过我们这个老弱班也总算完成了任务。
但隔壁的一个采煤队的知青工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年他在采煤工作面遇到了一次事故,一块冒落的顶板石块压到他的腰,伤到了神经,那年他还不到三十岁,也才结婚不久。
看着淅沥沥的雨天,想起了四十年前矿山的那个雨季,真是让人难忘!
(张龙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