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燃起、外敌入侵,吾辈当如何许国报国?血染河山、哀鸿遍野,吾辈该如何践志明志?手中的“柳叶刀”能够挽救多少同胞?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一百多年前,一位剪去长辫、二十出头的青年男子,眉头紧蹙,陷入沉思。最终,他内心给出了答案:“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弃医从文,带着些许浪漫主义色彩,但是现实远比想象来得残酷艰辛,家道中落的他公费留学日本就读医学,一技在手,毕业后可以谋一份体面的好差事,过上温饱的生活应该不成问题。然而,泱泱大国早已腥风血雨,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执笔为戈,渲染着英雄主义色调,他写文章,为谁而写?写给谁看?不远的将来,是否真的可以印证他当初抉择的正确性:拿起“柳叶刀”,救死扶伤,救治的可能只是少数的人;但握起“如椽大笔”,救智扶智,可以改造国民“劣根性”,可以唤醒无数沉睡中的同胞。
当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第一声呐喊,发出了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他用“狂人”视角揭露旧社会“吃人”的本质;他用犀利的笔墨揭露麻木愚昧小人物的“劣根性”;他以文人的姿态站在斗争的最前沿,决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主席不止一次表达对鲁迅先生的铮铮铁骨和大无畏精神的肯定: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也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面对严峻局势,鲁迅先生强烈谴责抨击,在遭受追捕、离寓避难的逆境下,发表系列“战斗檄文”,立场鲜明回应以“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达人心、振聋发聩。在至交好友柔石等革命家惨遭杀害后,鲁迅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白色恐怖威胁,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的文字像钢刀利刃直刺敌人心脏!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床头常年放着《鲁迅全集》,时常翻阅。他说:我就爱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
即便现在,鲁迅先生与我辈也是心意相通的,他的文章几乎贯穿了我中小学语文课堂。犹记得课本扉页上他手夹烟斗、凝眉深思的画像;文章的必背段落还能脱口而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到月下瓜田闰土刺猹,从隔岸听社戏到夜航船上品罗汉豆……即便国度百孔千疮,即便国民劣根种种,但鲁迅先生笔下,还是给读者呈现了最朴实美好的乡村百态,让我们看到了伟大可爱的国度,看到了淳朴善良的民众。
《柔石日记》里这样记述:“鲁迅先生说,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了,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不管多么艰险的局面,即便敌人攻击、朋友误解,鲁迅先生的烟斗还是不紧不慢冒着白丝,他给予坚强回击的正是象的坚韧宽厚的精神。鲁迅先生以象自诩,自称“小白象”,也称自己的爱子海婴为“小红象”。
小时候,父亲在逗我们玩耍的时候,总会大笑且喃喃自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后来,才知道这诗句也出自鲁迅先生!
是的,鲁迅先生是真豪杰,有着从容就义的决心,有着尽忠革命的家国情怀,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胸怀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扛起“民族魂”的大旗!鲁迅先生亦是大丈夫,心存对妻儿对小家的怜爱,铮铮铁骨下尽是脉脉柔情!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