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铁牛”“脱缰”之后
文章字数:1,262

  在福建水泥公司炼石厂,一说到“铁牛”,大家都会想到运行在该厂5.9公里专用铁路线外供库一道、二道上的两个“家伙”。它们承担着全部的K车和C车凝灰岩、熟料及U车散水泥装车时的牵引工作,因其外形长得像牛,所以大家习惯地称它为“铁牛”。“铁牛”自重7.3吨,最大载荷达2100多吨,其钢丝绳直径达31毫米,双向全长930米,是火车外运凝灰岩、熟料、散水泥等放料装车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因此也有人称这根钢丝绳为“缰绳”。
  6月2日中午12点10分,运行在专用铁路线外供库一道上的“铁牛”遥控器开关意外失效,导致无法停机,一头撞翻钢丝绳压辊后继续前行,最终挣脱“缰绳”停了下来。在惯性作用下,“缰绳”反弹时尾部9米处铰进摩擦轮。
  正准备下班的炼石水泥厂制成分厂副厂长周勇来到现场,了解了进出车情况后,通知相关人员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加班更换“铁牛”钢丝绳,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
  放料工谢怀如快速跑到仓库扛来三脚架等专用器具,不一会儿,已经下班的其他几位岗位工、机修人员接到任务后陆续折返回来。大家分头行动,在吊车、叉车、装载车的协助下,短短二十几分钟就将新钢丝绳、导绳器、乙炔氧气、手拉葫芦等器具运抵现场,一场为“铁牛”更换“缰绳”的“战役”在中午休息时间段悄然展开。
  为确保当天的车皮发运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制成分厂根据顺昌站进出车计划,要求大家必须在晚上8点前将受损的钢丝绳和压辊及其他损坏件更换或修复完毕并投入使用。参战人员分成3个小组,第一小组在班长孙仁祥带领下更换被“铁牛”撞翻的压辊;第二小组在段长陈苏平带领下撤换新旧钢丝绳;第三小组在经验丰富的老机修班班长王建才带领下修复尾部的配重块塔架。
  然而,天公不作美,开工不到半个小时,突然下起了雷雨,导致全线地上湿滑,给新旧钢丝绳撤换带来了诸多麻烦。中午12点45分,食堂送来盒饭,此时雨越下越大,参战人员“趁机”吃了个饭,午饭后继续冒雨工作。下午3点左右,雨过天晴,现场每个人都在抢时间、赶速度,“一二三”的加油声回荡在5.9公里专用铁路线上空。
  在拖旧钢丝绳现场,锋利坚硬的旧钢丝绳上的毛刺把大家的手划出道道血痕;在压辊更换现场,电焊工宋洁泉全身湿透,单膝跪在地上焊接地脚螺栓。
  下午6点,钳工林中云等4位参战人员已经将受损变形的塔架校正、焊接完毕,正爬上塔架吊装配重块。因时至傍晚,天色渐暗,芦苇、茅草丛里的蚊虫飞了出来,这些小东西毫不客气地围着参战人员,伺机在他们脸上、脖颈、手臂上咬几口。由于是空中作业,参战人员实在无法躲避蚊虫的叮咬,只好时不时摇摇头,或用另一只手挥两下。王建才说:“我们不仅要与‘铁牛’斗,还要与蚊虫斗。”“大家再坚持一会,加把劲,早点弄完,一会蚊虫更多了。”机修二班班组长陈水生说。
  又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连续作战,至下午6点50分,抢修工作安全、有序、保质保量顺利结束,机电修人员收拾好工具“打道回府”。放料装车工魏建飞、颜旭东继续默默地加班至深夜,直至把当天的发运任务全部完成才下班回家。
  (蒋沛夏 摄影报道)图为参战人员正在紧固钢丝绳卡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