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向佛而生
文章字数:1,546
  跑步十二年,期间连续参加厦门国际全程马拉松9次,参加厦门海沧半程马拉松2次,和跑友一起跑全国各地线上马拉松12次。从没有想过曾经追求“像风一样奔跑”的我,有一天也会成为“随心而跑,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怎么舒服就怎么跑”的佛性跑者。
  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梦想就是完成从菜鸟到老鸟、再从老鸟到精英的蜕变,在人潮涌动的马拉松赛道上,在芸芸大众跑者“羡慕、嫉妒、恨”的瞩目之下,踩着轻盈的脚步,一路绝尘而去。
  记得不停歇地跑完人生的第一次10公里后,抽筋般的感觉在之后的3天时间里使我上下台阶都要扶着扶手或墙壁,那种酸爽难以言表。虽然跑得跌跌撞撞,没有节奏、没有配速,更谈不上什么步频、步幅、送胯、摆臂、气息等技巧,但我明白了“距离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就能做到”的道理。自此,15公里、20公里、半程马拉松和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等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目标,都被我的双脚一一丈量过。
  无知者无畏!这是业余马拉松爱好者中最容易犯的错,而我曾经也是那样的无知无畏。第一次挑战马拉松是在2012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尽管之前断断续续跑了几年,但最远的距离也才跑了25公里,训练也不系统。之所以敢于挑战,是因为抱着“跑得动就跑,跑不了就走”的想法。2012年全国跑马的氛围还不像现在这么火爆,报名之后我很幸运地中了签。首马当天,穿着新买的跑鞋跑袜,带着自己配制的跑步功能饮料,在热身宝贝的激情带动下,一声枪响,我就像个打满了鸡血的角斗士,开始了人生的马拉松处女秀。原定的跑步节奏不久就被身边的跑友给带乱了,新鞋新袜与脚的磨合让我的脚趾头在15公里过后就起了两个大水泡,跑友们总结的“上半程跑得有多快,下半程走得就有多慢”的跑马定律也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头上顶着阳光的炙烤,脚上的水泡磨破之后血水已渗出鞋面,每跑一步就是钻心的疼,号称“最美赛道”的厦门环岛路的风景我已无心观赏,只想早点结束这痛苦的赛程。就这样,忍受着时不时的小腿抽筋,跑跑走走、走走停停,用了4个多小时完成人生首马。“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首马的“下马威”,让我懂得了敬畏,知道了自己的浅薄。
  历尽千辛万苦,在身心俱疲将近临界冲过终点之后所有压力瞬间释放,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我想这是马拉松吸引大众跑者的魅力所在,也是这项运动日渐火爆的原因之一。无数第一次成功挑战与无数次的突破自我,使我从喜欢到热爱,最终沉迷上了跑步。
  在跑步的这些年里,我享受着因跑步而扩大的朋友圈,拥有更充实的生活,也因此一度迷失在虚荣的竞速中。为了追求一次比一次更快的成绩,我信奉“量变产生质变”的说法,不注重合理休息,盲目加大跑量。渐渐地,原本周末应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也成了我奔跑不息的独角戏,原本放松、惬意的跑步变成了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比在微信群、朋友圈里刷跑量、夺勋章、晒证书,比谁在比赛中用时更少,比谁拥有更多的奖牌,而跑友与亲朋的关注、点赞更是满足了我虚荣的心理。
  2019年年初,我患上了“足底筋膜炎”,没有特效药,只能靠理疗。在理疗的那段时间里,按照医生和一些“老马”的建议,虽然仍坚持跑步,但我把跑量降下来、速度慢下来,跑前跑后积极做热身与拉伸,跑一天休一天。回头想想,我要感谢这次教训,它让我在理疗期间有机会静心思考自己“跑步的初衷为了什么?经历了伤病困扰后,我悟透了跑步的本性——为健康而跑。这不正是我跑步的初衷吗?曾经身边有许多想锻炼又怕伤膝盖的朋友放弃了跑步,也有不少朋友关心地问我跑步这么多年你的膝盖还好吗?其实,只要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跑步只会让你的膝盖更强壮。
  蜿蜒的矿区盘山公路依然是我驰骋锻炼的跑道,曾经追风的我目光只在前方。而今,我会在跑步的时候放慢脚步,随心奔跑,欣赏道路两边的景色,享受着跑步带来的那份放松和愉悦。(万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