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2020年即将过去,盘点这两年来的收获,还算有点小满足,在新闻写作上,有些突破。去年,我的作品《轨道延伸的方向》刊发在“学习强国”app上,成为我个人的突破亮点,我还拿到了中国企业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和福建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能够在“学习强国”上刊登文章,是我意外的收获,自己压根没想到一篇普通的新闻稿子能在“学习强国”上刊登。当时,有人说可以向“学习强国”投稿,我抱着侥幸心理把原先投稿给《福建能源报》的稿子重新改写,更突出平凡矿工的思想。经过我再三修改,怀着忐忑的心情投了出去,没想到,一个月后便接到了发放稿费通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集团组织采风活动,我坐在动车上接到的电话。我想,既然发稿费了,这稿子一定已经刊用了,随即请同行的曾武帮忙找文章,很快,他在“学习强国”上找到了这篇文章。
很多人认为好文章一定是高大上,但我认为比起“高、大、上”,更应该侧重于从实际出发,从平凡事件中寻找“高、大、上”,比如,荣获“2018年度中国企业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的《关井了,他们去哪了》,我个人感觉,咱们福能集团很多通讯员也先后写过这类稿子,有些稿件比这篇稿子更优秀,但我更突出现场感,更早些下手,我想新闻的时效性是很关键的因素。2017年小华煤矿关闭前后,我写了很多这类的稿子,都是从人员分流的现场开始动笔,之前还与准备分流、离矿的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即便在现场跟班蹲点时,我也就这个问题与很多矿工进行交流,对矿工的思想动态了解多一些,稿子里自然会多点“平凡气”,当然,这“平凡气”也与国家政策、集团部署吻合。我记得,我第一稿写矿井关闭的稿子,在《福建能源报》刊登的同时,《中国煤炭报》也第一时间刊登,在《中国煤炭报》投稿平台上,编辑就出现“取用”,再变成“上栏”,很短时间就上报了。我想,好的新闻作品,在哪都有用。
我在写稿时,更侧重于现场,更侧重于实际,从平凡中挖掘闪光点。
有人曾质疑新闻报道中的对白,而我喜欢这类的对白,有些对白并非采访对象的原话,是经过文字修改的、不离原味的修改。我觉得这类对白更能凸显文章可读性、可看性,使得文章更有活气、灵气,更接“地气”。
今年,咱集团通讯员群里转发了《中国煤炭报》的征稿消息,我根据要求,采访了在矿的退休老职工郭高路,并及时写了通讯稿,很快刊登在《福建能源报》上,并刊登在《中国煤炭报》9月29日一版。郭高路只是一位平凡的退休老矿工,但像郭高路这样的平凡老矿工背后有很多的故事,很多故事对于当下的煤矿也有许多促进作用,有新闻、有亮点,正能量的故事不会过时的,正视历史,才有正确的宣传观念。作为基层通讯员,必须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从很多平凡小事中找出“高、大、上”的新闻素材来,而不应该为了追求“高、大、上”,忽略了发生在身边的平凡小事。(陈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