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一位受过毛主席接见的矿工
文章字数:1,837

  “个子不高、特能吃苦、肯干能干。”这是邵武煤业公司领导和退休老同志对沈奇隆的评价。从邵武煤业建矿到矿井关闭33年的历程中,沈奇隆始终扎根生产一线,冲在前、干在先,无怨无悔,默默奉献。1963年,他先后获得邵武煤矿标兵班长、先进工作者、五好工人、五好团员等荣誉,一年时间就火速入党,1964年在省工业交通系统先进生产大会中被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78年被省委、省革委会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作为福建煤炭工人的代表,被邀请参加了1964年国庆庆典,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并合影。他能成为那个时代福建煤炭工人的代表,荣光的背后,是不平凡的付出。 
   初生牛犊做立足矿山的“采掘人” 沈奇隆出生在贫农家庭,1959年参加工作,拖着因饥饿而发育不良的身躯,挖煤求生。他戴着煤油矿灯在地层深处的夹缝里蠕蠕爬行,在绞车间流下豆粒似的汗珠,在阴暗而险恶的环境中,每天重复着繁重而简单的劳动,这就是煤矿生活。和沈奇隆同来的多数民工都渐渐退缩了,而他却有股倔脾气,出弓没有回头箭,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个名堂。他没受过教育,但他勤奋好学,主动钻研架棚技术、炮眼布置、钻眼技术、爆破技术等巷道施工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培训中,他专心听课做笔记,每次班组知识测试都是名列前茅。
   他身体瘦小,但凭着年轻那股干劲,每天总是抢在第一个赶到工作面,提前把作业前的各项辅助准备工作做好,只要班员们一进入工作面就可以正常作业。班中他抢着打钻、铺轨、清矸、架棚这些苦活累活干。虽然他初出茅庐,但勤奋好学、苦干能干,在一帮新工人中“鹤立鸡群”。有一次,他参加其他班组巷道验收,打眼一瞟说:“横梁‘挑起’、水平差1厘米;下宽度过窄,错差6厘米;棚腿不齐、斜3厘米。”班员拉开尺子一量,连干了大半辈子的老技术员都赞叹不已,从此人们送给他一个“刻度尺”的外号。
  情系矿山做最贴心的“小”班长
  “兄弟有困难,我们要相互帮忙。”这是沈奇隆经常教育班组人员的话。沈奇隆处处心系班员,即使班员有再小的事情他都会牢记心头,矿上职工都夸他“旭暖如明灯,温润如碧水”。
  1996年单位分房子,沈奇隆让给了更需要的人;劳模工资可以调级,他又把指标留给了别人;省级调令下达,安排他去文化局上班,他说要在基层做贡献。
  矿井每年的“红五月”,是完成半年进尺任务关键时期。有一年,正巧有一位班员生病住院,无人顶班,为了保证其他班员有正常的轮休时间,沈奇隆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日,为生病班员顶岗,一顶就是3个月,本来身体就瘦小,3个月他足足瘦了10斤。春节放假的时候,因为交通不便,不好叫车,他主动雇车送员工们到车站坐车;班员生活困难,每月发工资时他主动借钱给他们;交接班时都是让其他班员早点升井,自己留在工作面等下个班组来交接,最后一个离开工作面,别人洗完澡吃完饭了,他才从井口出来……
  不畏困难做冲在前的第一人
  有一次,巷道在过破碎带时围岩压力大,掘进中迎头突遇大冒顶。掘进迎头前方有12米高的冒顶区,连几个有经验的老员工看了都心惊胆战,摇摇头说无法处理,强烈要求沈奇隆向矿里报告,并建议矿井巷道退出迎头,重新选定开口位置。“退出容易,但这意味着矿井报废这段巷道,将面临两万多元的直接损失,材料费、人工费等还未包括在内,而且还会因为巷道方位的变更,间接造成数千吨、价值数万元的煤炭资源无法回收。我们设备搬下就可以退出去了,但是面临巨大损失的时候,我作为一名党员绝不能退缩,要想办法去攻克它、战胜它,请大家放心,按我的分工安排,相互配合闯过这道险关。”沈奇隆沉稳地对班员说。在全面观察了现场冒顶区的情况后,结合自身多年处理冒顶经验,他第一个爬上了冒顶区域支腿架棚、填顶背帮。在他的指挥下,班员们分工协作,出矸、搬料、架棚、填顶……经过连续2天的奋战,终于成功处理了巷道大冒顶,确保了巷道进尺正常推进。
   在那个时代,初期建井根本没什么经验可借鉴,一切都是起点。掘进光面爆破、一次成巷、坡度控制、炸药使用量控制等掘进难题亟待攻克,沈奇隆总是冲在最前面,主动出击,为了能尽早获得技术成果,组织班组在现场反复试验,在摸索出符合当地地质条件下的掘进施工技术后,第一时间分享给矿上的员工。他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的做事风格,在那时可是出名的,矿上职工都非常认可他、夸赞他。 
   沈奇隆干煤矿33年,成绩斐然。如果把沈奇隆比作一团地火的话,那么这个地火质地为煤,燃烧的是精神之火,奉献之火。(余延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