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压箱底的“抗美援朝”勋章
文章字数:1,439
  对于战争,我们这代人早已陌生,身处和平盛世,那些枪炮声,那硝烟四起的战场,我们是无法清晰地描述出来的。
  勾起我对英雄或英烈的缅怀,缘起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
  很小的时候,我曾淘气地翻过许多老矿工的箱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叫廖元定的老矿工,他的箱底有几枚奖章,因为孩童时候不识字,还不懂什么是勋章。
  2017年3月15日,93岁高龄的廖元定因病去世了。而这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被子女们从箱底捧出来,重见天日。
  谁也没想到,这位老矿工居然是一名具有战功的军人!在廖老子女手中,我才看清这两枚勋章,一枚是抗美援朝慰问团发放的纪念章,还有一枚是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纪念章。
  廖元定18岁那年,正是抗日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的部队因缺员在各地组织征兵,四处找工作的廖元定被国民党部队的人带进了军营当了兵,后在黄伯韬兵团参加抗日战斗。抗日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因为物资紧张,每位士兵只有配发两包盐巴,为了填饱肚子,廖元定只能效仿战友用盐巴泡水喝。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他加入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纵队,并参加了淮海战役。一夜急行军50里路,不是累,是困。打个盹就可能掉队的,一晚下来,常常会有许多战友相互搀扶着寻找队伍。廖元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么说。之后,他还参加了渡江战役,在密集的炮火中,廖元定的船被炮弹击中,许多战友牺牲了,他也受伤了,但为了军人的荣誉,廖元定坚持渡过长江。与记者交流中,他还捧着那枚渡江纪念章说,参加的人才有这枚纪念章。“年轻时候参加部队,是被‘绑着’到军营,参军是没有目标性;更别谈理想和信仰了!”谈及早期从军的经历,廖元定这么说。
  加入解放军后,他才慢慢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在战争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接受了共产主义理念,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打响后,廖元定再次奔赴战场,担任23军206团机枪连副班长。此时,他有了坚定的人生信仰,为了保家卫国,抗击外敌侵略,轻伤不下火线!身上的累累疤痕,都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留下的,特别是在抗美援朝中,多次受伤的他拒绝下战场。“在国民党队伍里,咱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怎么懂得打仗?解放战争是为了建设新中国,抗美援朝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是军人的荣誉,咱不能丢脸。”对于战争他这么说。1954年他退伍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务农,而在家乡里,他在什么地方参军、参加怎样的战役、战斗如何惨烈,他很少提及,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那些牺牲的战友默默无言地离开了他,战友需要自己的尊重。
  退伍之后,廖元定没有向组织开口要工作,默默地在家乡务农。后来,福建开始解决北煤南运的难题,准备兴建煤矿,实现省内能源自给,正处于家庭困难时期的廖元定报名参加了福建三明大田煤矿的建设,他带着自己的档案向大田人武部报到,进入了小华煤矿当一名普通的矿工。
  从战场上走回来的廖元定更懂得生命的价值,更相信国家会建设得越来越好。作为党员,他牢记入党誓言,生活中他少言寡语,工作中总是满腔热情。尽管在煤矿有许多战友、工友、老乡,但廖元定从未谈及自己的从军历史,特别是抗美援朝的战斗。
  早先在井下很少佩戴防尘口罩,十年的煤矿工作,使得廖元定患上了职业病,但他从没有抱怨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廖元定也到了退休年龄了,看着祖国日益富强,他很高兴地帮着妻子开山种植果树、下田忙农活。
  据廖元定子女说,随着年龄增大,父亲听力出现了问题,电视很少看,唯独看着盛大的阅兵场景,目光总是充满了喜悦和兴奋,久久不会离开阅兵画面,眼眶也湿润了。(陈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