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学习与成长
文章字数:1,478
  我叫叶阿泉,我能从一名普通的采煤工成长为企业的一名管理者,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的关心、重视、培养的结果,也是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能、管理能力和文化水平的结果。
  我7岁失去父亲,12岁失去母亲,1958年9月,我初中辍学来到建瓯煤矿,在矿山开过绞车、推过矿车,还干过掘进、采过煤。1963年7月,因为建瓯煤矿下马,省重工业厅把我们编制调到邵武煤矿,我被分配在七号硐采煤。从此,我与邵武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在邵武煤矿的学习成长之路。
  1964年1月,我被调到邵武煤矿二号井接替新投产的矿井,这是正规化的矿井,一切操作都是严格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当时井下生产条件差,粉尘大、空气差,温度高达38摄氏度以上,工作8小时下来,全身工作服都湿透了。二号井是缓倾斜中厚煤层,煤层厚度有的七八米高,薄的只有几十厘米,采煤工艺是采用长臂式方法。为了赶循环,遇到薄煤层也得强攻,在操作时,人是躺在底板上作业,劳动强度大,下班后腰酸背痛。在兵团时期,每年都要大战“红五月”,长年累月的劳累,尤其要受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安全威胁,环境的艰苦可想而知。但这些我都能慢慢地适应,井下工作的劳累也都能克服,这也正是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我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经常向技术工人多问多请教,跟他们学习如何处理各种技术难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我很快就全面掌握了采掘基本技术,并学会看图纸、填图,熟悉井下的生产系统和掌握各块段的地质情况、正规采煤以及掘进的工艺流程,学会如何在巷道中引、定、挂中腰线,能熟练地操作采、掘的通用设备和故障的处理等。
  我记得有一次工作面遇到冒顶4米高左右,为了不影响整个循环的推进,我主动上到空顶区架木垛处理,指派员工黄良查当助手,其他员工接送木料,及时地控制了冒顶,确保循环的推进。通过不断学习,我很快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工人,并于1965年10月当上了班长、1969年提升为队长(1970年兵团进矿时改为排长)。
  1974年11月,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晋升为区长,1975年12月转为党支部书记。我认真学习基层班队的管理知识,精心、科学地组织区队生产,并利用掌握的技术知识排除链板机故障等,确保正常运转。经过全区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区队荣获“特别能战斗队伍”称号。1978年9月,我晋升为二级矿的副矿长,负责生产、材料管理,我开始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弥补知识方面的欠缺,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矿井管理中,认真推行材料定额使用管理,使矿井材料消耗大幅下降。1980年9月,我被派送到省煤干校“企业管理班”培训。1982年7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我又以工代干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1983年10月,我晋升为一级矿(现改为煤业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后,深感知识的不足,除日常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外,还抓住一切机会外出学习。1986年3月,参加省委党校“第一期国企党委书记研讨班”学习;1987年9月,到成都煤干院“岗位”培训;1988年9月~1990年7月,参加厦门大学工业经济管理函授学习。我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在《福建煤炭职工思想研究》等发表多篇文章,1998年8月,被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和阳光编辑部聘为中国煤矿文联《阳光》杂志特约编务。
  自2003年7月起,受单位委托,由我主笔编纂1958年7月~2003年12月的《邵武煤矿志》。2014年9月起,又由我负责、主笔撰写全国第二轮煤炭企业修志工作所需的资料,同时主笔收集整理《邵武煤矿志》续编资料。2015年8月,我被福建省能源集团聘为史志编委委员。
  (叶阿泉自述郭贤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