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新婚时与妻子在老房子前合影
曾经住过的工人宿舍已经改造为家庭住宅。(徐闽菊摄)
笔者现在住的小区。(林清霖摄)
1974年,为了能吃上干饭,我咬咬牙,进了邵武煤矿当矿工。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祖国逐步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昔日那个为了吃饱饭而离乡背井的小伙子,已经成了福能集团的“老煤炭”,过上了有房有养老金、不愁吃穿的小康生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农村边读书边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双抢”时,母亲说,反正读书也没有用,家里的透支多,你就在家挣工分。我想想也是,上大学要靠推荐,我家里亲人中没有人当大队干部,就不会有人推荐我上大学,学习再好,也上不了大学。当时,我才十多岁就参加队里的拔秧苗、割稻子等劳动,一天干到晚,累得腰酸背痛,才得到五六个工分,折算人民币不到一元钱。
那时,国家穷,人民生活也难。我家只有一间卧室一个厨房,全家除了父亲在矿山工作,还有5个人挤在一间近2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漏水,下大雨时更是担惊受怕,家里的脸盆、水桶等都拿来接雨水。
我当了矿工后,每月有55斤粮票,月工资收入60多元,干饭、馒头任凭你吃,觉得能吃饱饭是多么幸福。但是,当时企业经营困难,住房拥挤,个工人住在约20平方米的工人宿舍。冬天人多暖和,夏天酷暑难忍,没有风扇,睡在床铺上像是油煎,起床后能看到草席上湿湿的汗水。所以,尽管在井下上班很累,但夏天的晚上我常常睡不好,这时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苦夏”。那时想,什么时候能有一间自己的宿舍,没有那么多人互相影响,可以好好休息,也可以读书学习。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给企业“松绑”,邵武煤矿的生产经营也日益好转,我的收入也提高了。1984年我结婚后,分到了一套约30平方米的房子,另有厨房。有一个自己的窝,有一个自己爱的人,这已经是很幸福的了。此后,随着女儿出生,1998年,我们家购买了企业建设的80多平方米、带卫生间和厨房、客厅功能齐全的“集资房”,家里安上了电话,真是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过的一句向往幸福生活的口头禅:社会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时光飞逝,又经过了许多年,2003年,党的十六大初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那年我调到福建煤炭报社担任编辑。虽然进了省城,但在报社工作月工资才1300多元。然而,在我看来,有自己的房子才像家,所以我竭尽全力买了一套26万多元的房子。除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还向银行贷款13万元,这时我是“负债前行”。到了2005年,报社的同事看到一则广告:仓山区学生街有“学生公寓”出售,价格不到17万元,鼓动大家去买。一心想“成家立业”的传统思想在我脑子里根深蒂固,所以当时我自不量力地订购了一套。还好,后来这些年,国家经济繁荣安定,福能集团生产经营蒸蒸日上,我的收入年年增加,我很快还了贷款,无债一身轻,还有了些余钱。
多年以后,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证明我买的房子对于我家奔向小康生活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我退休以后,夫妻俩有了退休金,加上房租收入,一个“老煤炭”能过上这样的小康生活真是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林清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