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作者与陈思忠(左)合影。(康维方摄) 2019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福能集团开展的“践行‘四力’、书写时代”异地采访活动。这次异地采访虽然有压力,但却让我得到了“异样”的收获:在福建煤电公司几位通讯员及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的采访比较顺利,而且所写的稿件还获了奖。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位通讯员“兄弟”。
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但一想到在异地采访,人生地不熟的,加上报社布置我们参加活动的人员每人至少提交一篇以上的稿件任务,我感觉压力很大,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9月17日,在异地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福建煤电公司人力部经理范祥华介绍了该公司矿井关闭人员分流的安置情况。2015年6月,我从苏桥煤矿调到京东煤矿之后,因为京东煤矿面临关闭,对一些职工走出去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根据介绍,我就决定采写福建煤电公司助力职工“走出去”这一内容的稿件。
此次采访活动有40多人参加,考虑到人员比较多,生怕采访过程中会出现“扎堆”现象,采访难度可能比较大,为此启动仪式结束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范祥华。
在范祥华的办公室里,他和人力部副经理陈阿兵热情地接受了我和天湖山能源公司卢桂茂的采访,使我对福建煤电公司助力职工“走出去”的做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为了采访福建煤电公司助力职工“走出去”的更多事例,该公司的林秀龙、余镇洲、涂俊伟,以及原在龙潭煤矿现在华厦设计院工作的王峰等通讯员,在接受我采访的同时,还热心地帮我联系“走出去”的人员,让我也能采访到“走出去”的人员,使自己所写的稿件的内容能够更加“丰满”。
经过采访与整理,我撰写了《用“洪荒之力”让职工“走出去”》这篇稿件,稿件有1700多字,对我来说是一篇“大稿”,由于有自己的努力,加上有福建煤电公司的通讯员及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帮助,使自己的这篇“大稿”不但在《福建能源报》和《中国煤炭报》发表,而且还在这次采访评比中获得了三等奖。
这次异地采访,对我来说,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认识了煤电公司龙潭煤矿和我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通讯员陈思忠。和陈思忠认识以后,我们在写稿上相互交流,因为聊得来,我们还以“兄弟”相称。在福建煤电公司的时候,能源报业公司康维方老师见我和陈思忠聊得那么起劲,还热心地给我们合了影。
这次异地采访的评比结果也很凑巧,我的稿件与陈思忠的稿件同样都获得三等奖。11月8日,《福建能源报》第三版采风稿件展播时,编辑老师还把我和陈思忠的稿件安排在一起,让我们“兄弟”俩的稿件也能在报纸上“相聚”。由衷感谢能源报组织的这次异地采访活动,让我收获满满。(陈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