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矸石山上披“绿衣”人居环境展新颜
——龙潭煤矿扎实推进矿山生态环保治理工作侧记
文章字数:1,450
图为现在的矿区人居环境。

  10月18日,福建煤电公司龙潭煤矿+512风井,斜阳西照,金色余晖映衬下黑绿相间的矸石山上,两人身影,一前一后,一担一挑水,甚是显眼。只见他们沿着山腰小径,深一脚浅一脚,时走时停。行至陡处,桶内泛起水花,跃桶而出之势,“躲”在丈夫李庆善身后的游菊甘不禁上前搭了把手说:“老李,你先歇会儿,我来挑。”“你身子骨弱,这活儿还是我来,等会儿浇水还要你嘞!”李庆善抖了抖肩,重新找了找平衡,缓缓地对着游菊甘说。此时的他,两鬓汗珠直落,汗水早已浸湿了他的衣背。
  “在这里复绿造林,哪有那么容易?”瞅着碎石坡上的一抹绿,老李颇为感慨。李庆善是该矿的一名风井钉道工,五年前,因工作需要,举家搬到了风井矸石山。从此,老李和矸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采访中,谈起旧时矸石山的景象,老李说,一到热天,烈日炙烤下,热浪滚滚。人站在上面,不一会儿,大汗淋漓不说,脚底宛如踩在“火焰山”一般。大雨一下,堆积而起的矸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极不稳定,容易滑落。到了大风天,卷起的粉尘夹杂着难闻的气味儿,风井住户更是苦不堪言。如何从本质上改变矿区“灰黑地带”脏、乱、差的面貌?多年来,该矿在“边生产、边治理”上不断探索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依相“生”之道,先后定向投入百余万元环境治理专款,在矸石山与煤台相继完善了挡矸坝、玲珑池、沉淀池、防尘喷雾等环境治理配套设施,同时在矸石山靠近风井侧,碎石层较为稳定的坡面开展复绿工程。李庆善就此又多了个“头衔”:护林员。
  随着采访的深入,回忆五年来的造林育苗经过,老李说:“最苦还是复绿之初的那段日子。”当时,由于缺乏造林育苗相关经验,加之矸石山早晚温差大,含酸度高,保水性差,植被难以扎根,播撒下的草种成活率低,几番辛劳也都打了水漂。怎么才能提高成活率呢?老李可谓绞尽脑汁:从附近荒坡挖取黄土改良碎石坡表层土壤,促进草种生根发芽;改进坑洞种植方式,从原先的宽40cm、深80cm变成了宽80cm、深120cm的深坑,用黄泥与营养土相混合进行回填,增强了土壤保水性……一次又一次不断尝试,老李夫妻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栽下的大叶榕、葛根、木豆等耐旱耐酸植被成活率达近七成。如今,原本黑灰色的碎石坡逐渐披上了“绿衣”。空气好了,绿茵渐浓,鸟儿也多了,风起不再扬尘,一派“世外桃源”之景正悄然变成现实……
  第二天,午后的骄阳似火,笔者来到与矸石山五公里之隔的该矿煤台内,车辆马达轰鸣声与煤炭敲击挡板的撞击声相互交织,一派忙碌的景象。只听“嗡……”的一声响,分散装卸台四周的五台除尘雾炮机同时开启,一幕幕水帘腾空而起,四下铺散开来。环保员孔详深告诉笔者,今年,该矿为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煤炭装卸中的扬尘问题,在原有除尘喷雾设施基础上,新投入2.5万元增购5台除尘雾炮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试运用,除尘达到预期效果。
  “这玩意儿以往只在电视上看过,没想降尘效果好不说,附带降温‘功能’也是杠杠的。”正当笔者与孔详深攀谈之际,忙活完筛选工作的筛选队队长汤小平凑合上来对笔者说。与老汤感同身受的还有煤台环卫工范振洪,自从有了防尘炮雾机,水帘过处掉落地面的煤炭随水而走流进沉淀池,不但减轻了他的工作强度,干净、整洁的煤台环境还给煤台职工提供了打羽毛球、跳广场舞的休闲娱乐好场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如今的百里矿山,绿意葱葱,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3.7%,绿色宜居的矿山环境,使职工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到傍晚,空气清新,凉爽宜人的矿区也成为龙潭镇周边住户散步纳凉的首选之地。
  (林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