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建矿初期原始的运煤独轮车。 图为如今的煤矿轨道。 建国初期,在福建深山中很难看见轨道,但对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矿二代”来说,却是印象深刻。我们自小生长在矿山,看惯了那一车车煤炭沿着轨道前行,然后倒入煤仓。我们的人生也是沿着轨道前进,从校园到工作,一直离不开矿用轨道的牵引,一条无形的轨道就深深地烙在记忆中,影响我的一生。
福建是缺煤的省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摆脱能源供应的制约,省内各地开始在深山里寻找煤炭资源。福建煤矿最早在1958年兴建,期间经历了暂停以及恢复建矿。建矿初期,生产工艺原始、落后,井下作业全都依靠手工操作,挖煤用锄头,掘进靠钢钎、大锤,爆破用土制炸药,照明用蜡烛和“臭土灯”,运输靠肩挑,“上班一身煤,下班一盆水”,职工最初每天只有0.5元的伙食费补贴。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福建煤矿建设依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开采到正规开采,每一步都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福建能源集团依托着煤矿的发展,以能源供应为福建经济腾飞提供基础保障。
听父辈们说,煤矿建设初期是靠独轮车或肩挑手提进行煤炭运送的。再后来是用木制轨道以及一条细细的小铁轨运送煤炭,运输工人像拽着缰绳一样在前方拽着煤车,其他人在后方用劲地推着,煤车就沿着木制轨道滑动。随着国家的发展,煤矿也渐渐得到发展,轨道也渐渐宽了、重了起来。从8公斤的细铁轨,到30公斤的大轨道,煤炭给了国家发展的动力,而国家发展的后劲给了煤矿脱胎换骨的力量,彼此相辅相成。
1990年,我毕业后来到矿山,沿着父亲工作的轨迹继续前行,用头顶上的矿灯照亮前行的方向。父母曾对我们说,福建是缺煤的省份,在煤矿工作就是摔不破、打不破的“铁饭碗”。当时煤矿的井巷运输已经脱胎换骨,全部使用正规运输轨道,枕木铺设也按照火车轨道标准铺设。一列列运着煤炭或矸石的煤车“哐当哐当”地沿着轨道前行,工作环境完全变了样。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便接触了正规的火车铁路,当时我去省城培训,坐在绿皮火车上,看着纵横交错的大铁轨,感觉很是新奇。
2000年底,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上京矿务局和永安矿务局合并重组,成立永安煤业公司,踏上全新的发展征途。2014年,永安煤业的主力生产矿井加福煤矿宣布关井闭坑,之前的东坑仔煤矿与半罗山煤矿兼并。2016年,福建能源集团做出了“逐步退出煤炭市场”的战略转移,蒙赣铁路贯通使得煤炭资源供应更为充实,福建煤炭已经摆脱困境。2017年,我所在的小华煤矿与毗邻的京东煤矿也宣布关井闭坑,我转到了柯坑煤矿。
不久前,技术员小苏联系了我,他已离开了煤矿,到沿海的热电厂工作,和我一个办公室的小郑竞聘到了海上风电公司。如今许多煤矿工人离开了熟悉的矿山,转向沿海非煤企业工作。我参加工作时,有许多人想方设法地“挤”进煤矿,想拥有一份“铁饭碗”。而如今,大部分的年轻人把目光转向了非煤产业,矿井的轨道也延伸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轨道,被沉重的矿车撞击着,奏响铿锵的节律与时代发展的曲调相融,从木制轨道到如今的标准井巷运输轨道,时间缓缓流淌,人们无法清晰地察觉到这样的变化,只在两鬓斑白时,才恍然大悟已发生了巨变。
我依旧行走在煤矿里。2020年,柯坑煤矿即将退出煤炭开采序列。看着这一条条井巷轨道、一块块火车枕木、一盏盏游曳的矿灯,以及堆积在车间里的旧轨道,矿山就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承受着这里发生的改变。
对于矿山人而言,煤矿给了大家一抹记忆深刻的黑色。不管煤矿关闭与否,这一抹煤色都是一道被阳光照耀的轨道之光,会一直沉淀在心底,成为永恒的人生精彩。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了福建煤矿艰辛的奋斗历史,领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无限风光,铁轨见证了时代的变化,而我们也在祖国的伟大变革中,感触着新时代的雄伟壮观。
轨道,驮着福建煤炭沉重的历史,也记录着福建煤炭人的智慧,抒写着福建煤炭从无到有的华章。那亮锃锃的轨道,是一道永恒的历史印记,流淌着矿工们的心血,牵引着矿工们用奋斗的精神构筑中华的复兴之梦。(陈君英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