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他把“川军”打造成了“标杆队”
文章字数:2,329
图为杨天文正在与职工进行工资民主分配与核对。

  在永安煤业公司水井坑煤矿,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奋战在井巷一线,其带队者在福建省煤炭系统内大名鼎鼎,他就是福建能源集团劳动模范杨天文。这支队伍不仅仅因杨天文而名声大噪,更主要的是杨天文所带领的自营掘进队有百分之七十的职工是四川或重庆籍,从生产现场到生活区,到处都能听到四川方言,这支队伍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川军”。在杨天文的带领下,这支“川军”用辉煌的成绩竖起了“标杆队”旗帜。
  水井坑煤矿生产队伍原本没有自营队,工效十分不理想。矿长林富增从丰海煤矿调任到此时,就发现了该矿一线队伍的薄弱环节:没有自营队,现场管理混乱,工作质量差强人意。因此,林富增想到了丰海煤矿的杨天文,想到了他带领的“川军”。他以“三顾茅庐”的真诚邀请杨天文及他带领的“川军”到水井坑煤矿。而在丰海煤矿干了20余年的杨天文十分不舍,不愿去陌生的矿井。在与林富增进一步沟通后,身为共产党员的杨天文知道了水井坑煤矿的窘境,又逢丰海煤矿即将关闭,便答应了林富增的请求,毅然带领这支“川军”到水井坑煤矿开创新业绩。
  党员,就该迎难而上
  “杨队长是我们的主心骨,我们听他的。”杨天文征询职工意见时,大家说不论薪酬高低,都愿意跟着杨天文干。
  到了新的作业现场,杨天文倒吸了一口气,不是因为作业环境差,而是该矿井下职工工作态度与工作素养比预想中的还差。工作现场混乱不堪,队伍参差不齐,个别班组人员不足,时常停工,今天干一点,明天停一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哪有什么工效?
  “你们安排任务吧,我马上组织队伍过来。”刚从井巷现场观摩出来,杨天文立即跑到了矿长办公室里向林富增请缨。
  正为矿井生产接替而担忧的林富增,希冀地把任务交给了杨天文,就这样,杨天文迅速带领“川军”来到新矿井开始了生产作业,901掘进队也就宣告成立了。
  为了让大家尽快适应新环境,杨天文总是坚守在一线,从现场安全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环节抓起,并认真抓好传帮带。
  “到现场,环境卫生第一关!”到新环境,杨天文照例要求生产班组按照文明生产的方式进行现场整理。一上班,职工们都会按照要求先做好井巷文明卫生工作。
  “作业现场要像我们的家一样整洁,干活才能有精神。”在井巷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杨天文,对作业现场感触颇深。他说,现场环境表明了职工的作业态度,好心态才有好效果。如此精细的现场管理,在水井坑煤矿掀起了一层巨浪。
  第一个月,杨天文带领的901掘进队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让许多队伍为之惊叹。分配给杨天文的生产任务,换作其他队伍,最少也得一个半月才能勉强完成,而他们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工程质量还受到矿领导一致的好评。之后,矿井掘进任务大多分配给了杨天文所带领的901掘进队,而他带领的队伍从刚开始来矿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
  党徽,闪耀在职工心中
  “现场管理重在一个‘细’字。”分享现场管理经验时,杨天文这么说。
  “我们杨队长在现场有‘三细’,这‘三细’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掘进职工李成贵说,杨天文有细查、细看、细思考的习惯。
  杨天文每天下井都非常早,他一到现场,首要任务就是检查,对照掘进班组质量检查验收记录、三无班组交接班手册、事故隐患排查手册等台账,对现场逐一细查,即使是一项细小的问题,他都会要求班组立即整改。
  有一次,因工作量较大,李成贵班组在下班之后没有认真做好前探梁支护就赶着下班了。走出井,他还抱有侥幸心理,心想前探梁就差这么一点,杨天文不会发现的。当杨天文到现场检查时,心细的他很快就发现了李成贵班组的问题。
  “前探梁作用是什么?”与李成贵现场交流时,当着众人的面,杨天文还是把这个问题说出来,让李成贵无地自容。此后,李成贵在现场操作中,不敢再有丝毫的侥幸心理。
  “职工安全是我最大的责任。”杨天文说,这么多人喜欢跟着他干,就因为有较好的安全感。杨天文阐述了自己的管理心得:“我是党员,要对职工的安全和收入负责,每一位职工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如此信任我,我不认真,就是对职工的不负责任。”
  在901掘进队里,每一位职工都敬佩杨天文,都服杨天文的教导,一些职工在杨天文的教导下逐渐成长,步入了管理岗位。据了解,有5名基层矿工在杨天文的教导下,成长为矿井一线队长或管理员,他所在的掘进队有20多人选择了长期在矿区工作,成为掘进队的骨干力量。
  党规,牢把意识底线
  杨天文不仅现场管理出色,在工资民主分配上也是爱较真的人。从去年到水井坑煤矿以来,因为矿井管理本身具有特殊性,该矿没有设置二级党支部,职工工资造册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因此工资很难清晰地表现出来。
  “你们放心,工资结算时,大家都来检查和监督。”每逢月初,杨天文就会组织自营队职工到会议室进行工资结算,习惯于操作风钻、操作三角耙的他不得不学习与数字打交道。
  “有杨队长,我们放心!”掘进职工张仕说。
  每次在工资结算时,有几元或几角的零钱,杨天文总会与班组协调,分配到各班组中。每次班组任务重时,杨天文总是无偿地帮忙,同时,杨天文还是现场的“特级教师”,不论是班长还是普通职工,杨天文总是耐心地教他们现场操作知识。
  “给杨队长一点辛苦费是应该的。”每次工资结算时,班长和班员们这样表示,但都被杨天文斥责一通。
  “你们知道我是党员,在现场干活,是我当队长的本分,拿工钱就是害我,让我犯错。”杨天文坚持不接受这些“辛苦费”。后来,几位班组建议给杨天文发些培训指导费,也都被他一一回绝了。不贪不沾职工血汗钱,就是杨天文的底线,他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服务于职工,获得了全队职工的尊敬。(罗以晓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