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恍惚惚,2018年已走向岁末,到了余生将半的不惑之年,就难免常有时不我待之慨。洋节圣诞次日,在2018所剩无几的闲隙,某同事忽道:今天是毛主席125周年诞辰。话犹入耳,脑际就浮现出一个伟岸的身影——毛主席1954年在北戴河海滨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毛主席身着风衣背着双手,目向高远,初升的红日从侧前方照射到毛主席脸上、身上,海风恰好翻动风衣的衣摆,辉映跃金的海浪就在他身后一层层地翻卷着,海天际线则远在目极尽处缓缓涌荡。毛主席就这么站立于碧穹之下、沧海之滨,让我油然想到一句:日出东方红胜火。
对于毛主席,我熟知的是他的两首沁园春的词,一是《沁园春·长沙》,一是《沁园春·雪》,前者意苍而远,后者境阔而力。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毛主席时年正当而立,于词中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问,大有舍我其谁之慨。毛主席于彼时两年前已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在创作这首作品之后不久又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于此文中洞见了当时党内的“左倾”和“右倾”两种机会主义,洞见了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同盟军是农民。一代伟人于青年时期就有如此的远谋卓识与广阔胸襟,正是这种卓识和胸襟,我们国家的基业才冥冥中得以肇启。这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滚滚向前的时代巨轮又岂能没有一个核心驱动?毛主席身为一代伟人,就是当下这一历史时代的核心驱动之一,他驱动了当代中国革命的走向,成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我们也因此有了当下国强民富的基础。
我恰好于毛主席逝世后整整两个月才出生,因此无法亲睹那一年里周总理、朱老总和毛主席先后去世的巨大悲怆气氛,无法领略我的父辈在那一年里无法抑止的悲伤。据说那是一种“天塌了”的感觉,是足以令当时整个中国民众为之集体抑郁的痛苦。对于我来说,幸运的是不必经历这份痛苦,然而不幸的是与父辈们多少有了认知上的隔阂,因此缺少父辈们才有的那种极为纯净的敬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信仰。这种纯净的精神力量在我的父辈那里创造出很多世界不敢相信的奇迹,不论当时如何的一穷二白、国艰民困。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每每诵读唐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总不免为其中郁拔的意气折服,似有一种浩浩苍苍的气息自历史深处鼓荡而来,令人神接于时间长河之畔。时至今日,毛主席那一代人已经作古,成为历史长河之中耀眼的星辰。人世辗转之间,也总会有人时时回望主席那一代的峥嵘岁月,也不免因此黯然神伤于那一代的风流人物“俱往矣”。所幸的是,历史延衍之中,时代的“山形”尚存,寒流不在,更多的则是当下习总书记引领民族复兴的浪潮与即目在望的更美好的生活。
日出东方红胜火。对于如我这般的普通民众,确实应当多记住一个日子——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把一代伟人的风采丰绩装进心里,让其长成一棵精神之树,使我们自己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党心怀感恩。
(刘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