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变化不及细数未来更值期待
——老矿工看煤矿四十年巨变
文章字数:1,205
    上图为改造后的矸石山区。    (吴用标摄)

    左图为改造前的矸石山。(薛文勇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国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沐浴在改革春风里的永安煤业公司,尽管地处偏远山区却也在四十年里完成“巨变”。近日,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矿工,请他们谈谈煤矿四十年来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
  采煤从“靠劳力”变成“靠技术”
  “从以前全靠人力开采,到现在的半机械化、机械化开采,如今的矿工比我们当时可是轻松多了。”仙亭煤矿采煤队队长黄远福说。
  今年50出头的黄远福在井下一线足足干了三十余年,不久前刚刚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从工人到班长,再到现在的队长,黄远福见证了采煤工艺的不断革新。他说,以前装煤、运煤全靠手工操作,别提多苦多累。后来矿井陆续引进刮板机、链板机实行半机械化采煤,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工效明显提高。今年来,永安煤业公司更是以仙亭煤矿为试点,连续建成两个机械化采面,为加快截煤机采煤的推广运用奠定基础。
  “以前当矿工只要有力气就行,现在机械化采煤对矿工的文化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想当一名矿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啦。”黄远福感慨地说。
  矿工从“煤黑子”变成“煤亮子”
  “我从一名最基层的采掘工到一名管理人员,后来还入了党,在永安市区买了房、买了车,这些可都是我刚来矿山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年近半百的半罗山煤矿掘进队长李六伟说。
  “男怕入矿”,早期的煤矿工人确实特别苦,不仅工作强度大、环境恶劣,而且煤矿地处偏远,生活条件简陋,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方方面面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现在井下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越来越好,特别随着“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推进,矿工的健康和安全越来越有保障。矿工下井有“猴车”代步,出井后有舒适的休息室缓解疲劳,矿工的工资福利、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高,矿工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煤黑子”,而是“煤亮子”。
  “虽然近几年永安煤业公司持续推进关井压产,但每一位关闭矿井的人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李六伟说,他就是从关闭矿井分流到半罗山煤矿的,他相信在煤矿工作依然大有可为。
  矿区从“脏乱差”变成“美而优”
  “环境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好,我想一辈子留在矿山。”柯坑煤矿退休职工涂文辉说。
  今年七十多岁的涂文辉在矿山生活了五十余年,亲眼看着矿区从木屋竹棚到现在的楼房林立,从简陋匮乏的生活条件到现代化生活环境,然而最让他欣喜的还是矿区环境越来越美。现在环保工作越来越受重视,矿井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严格依法依规落实废水排放、煤台除尘和噪声控制,对矸石山进行覆土绿化,就连已关闭矿井也全部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以前从矿区到镇上赶集,那是睛天一身煤,雨天一身泥,现在就连公路都变得整洁干净了,成为职工散步休闲的好场所……”涂文辉说自己亲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些年的变化已多得无法细数,但他认为今后的变化将更值得期待。(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