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是一首创作于1997年的歌曲,现在,走过40年改革历程的今天,这首歌曲依然唤起人们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回忆。40年春风化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叫苏守云,一名90后的青年,是福能龙安热电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今天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讲述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
童年时,我生活在福鼎市龙安西岙村,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只有沙土路,晴天路上积一层厚厚的尘土,雨天一脚下去就陷在土里。那时食品基本都是自家种的或养的,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天公不作美的话有时只能喝“可乐汤”(开水里滴点酱油,加些调味料,看起来和可乐很像),主食是番薯丝饭,头几天挺好吃,但很快就会吃腻了,加上菜肴是咸菜,饭后容易反酸;过年过节时蒸五花肉是我们家里姐弟三人最开心的时刻了。一家五口人住在瓦房里,两个姐姐睡楼板打地铺,冬天取暖只能用曾祖母的竹编火笼取暖,那会特别羡慕有注水热水袋取暖的小朋友。
少年时,我印象中一年可添置两套新衣服,一个渠道是龙安对面的沙埕镇的农历9月9,坐着自家的木船去赶集,集市上的衣服很便宜;另一个是浙江平阳的“挑夫”挑衣服做买卖,价格合适的也能买件。到后面几年姐姐出去工作了,常常会给我买些新衣服。四年级时,我插班到龙安中心小学就读,开始寄宿生活,父亲托邻居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村子的道路变成了石子路,骑起来很吃力,但比过去的泥泞道路好多了。每次回家的途中都能看见一些可喜的变化,龙安码头下坡道的寺庙搬迁盖了房子,马路加宽变水泥路了,龙安建了很多厂房,晚上街上的地摊和行人变多了。我们村里自己创业的人多了、新瓦房多了,石凳上晒太阳的老人脸上笑容也多了。
青年时代的我,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已不再感兴趣,慢慢关注到汽车、动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各式各样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现在想吃什么吃什么,甚至有时候下班面对品类繁多的美食常苦于“吃点啥”。住的房子里装了空调、地暖等系统,楼宇智能化早已不在稀奇,有客厅,书房,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笔记本电脑、手机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从吃饱到吃好,再从吃好到吃出健康,讲究绿色、营养均衡,点心每天每餐不重样,饮食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穿着从最初的御寒到个性的体现,再到如今追求的是舒适和品牌;而最初的那辆二手自行车已变成能遮风挡雨的小汽车,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坐在自家的汽车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就是我人生前三个阶段生活的变迁,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深切体会到,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逐年增长的工资福利,我家的生活环境怎能经历如此巨大的变迁呢?我由衷地感谢党、感谢政府,一心为了百姓的福祉而殚精竭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朋友们,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想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格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工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背起行囊,再出发!
(苏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