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馏”一“馏”勤俭作风
文章字数:1,123
  一天,我沿街道走着,路边的芒果树上不断有泛黄、熟透的芒果掉下来,有些还挺完整。同行的妻子忍不住捡起两个,我剥开皮尝了尝,挺甜,味道也正。两人就边走边捡了几个。妻子笑道:咱们这样是不是显得特‘老土’?”我一愣:没有啊,咱又不偷不抢,捡几个掉落的果子,不是很正常吗?”一下子,泛起我儿时在中原乡村里捡庄稼、拾水果的记忆。
  乡亲们形象地称这种收获庄稼后捡地里遗留果实的行为为“馏”。40多年前,大家对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很是珍惜,经常“馏”庄稼、馏”水果。
  博爱农场是我成长到18岁的故土,每年6月1日起开始收割小麦。每次收完一块麦田,马上就会通知:某某号地收割完毕,可以馏麦子(捡麦穗)了!农场学校有放“麦假”的特权,歇麦假”的孩子们听到通知就一窝蜂地涌入麦田馏麦子。
  老实听话的孩子挎个竹篮,拿把剪刀,沿着一垄麦茬慢慢走,把掉在麦茬中的零星麦穗拾起来剪掉麦秸,放篮子里。淘气活泼的孩子则夹条麻袋,拎一把镰刀,满地乱跑,专拣收割机容易遗留麦穗的地方,快速割了装入麻袋。一个孩子最少馏个百十斤麦穗,多的达数百斤。馏到的麦穗,生产队都称重、回收、记录,等一两个月后按一斤麦穗3分钱结账发给孩子们。孩子一年的学费、文具费就都攒够了。
  秋天是收玉米的季节。我七八岁时的一个秋天,别的职工都下班回去了,母亲却舍不得地里还残留的玉米穗,拉着我和大弟弟一起继续馏。天黑了,我们已经捡了圆鼓鼓的两麻袋,母亲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挎着大竹篮继续在地里奔跑。我和大弟弟又饿又累,委屈地开始掉眼泪,不明白母亲馏那么多玉米做什么,怪她怎么对地里的粮食这么贪恋。
  那过后,母亲向我们讲述起1942年她一家人逃荒要饭到山西的故事。母亲说那时候,到处都是要饭的穷人,寒冬腊月的,一天还要不到两碗玉米糁糊糊。正月里,因极度饥饿,两岁多的二舅被卖掉换来一小袋玉米、几斤豆饼。开春后不久,外公也准备把十岁的母亲送人。母亲那时已经懂事,哭着对外公说:“我自己要饭养活自己,不吃家里一点粮食,如果死,也要跟爹妈死在一起!外公心一软,才留下了她。那年月,粮食是啥?就是穷人的命啊!我们这才慢慢理解母亲那代人珍惜粮食,不忍心丢弃一穗玉米的心理。
  反观现在的社会,相当多的人不知道粮食是辛辛苦苦的农村人用汗珠换来的,是多少年的变迁、多少代人的生死奋斗才得来的。很多人眼里与种地有关的、与粮食有关的、与吃苦流汗有关的,便是低下的、没出息的,便看不起。相反,比阔气、比任性、比潇洒、比享受的风气更流行。
  传统的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决不能忘记。要珍惜一切劳动、一切粮食,珍惜一切社会与大自然的恩赐、回报。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我们应该经常讲一讲、馏”一“馏”,很好地传承下去。(周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