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文章字数:917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治理贪腐最厉害的皇帝了。开国之初,他严惩官吏贪腐,发誓要杀尽天下贪官,还百姓一个清明天下。朱元璋实施了最严酷的刑法,制定了一种叫做“剥皮填草”的刑法,就是把犯贪污的人皮剥下来,填上稻草和石灰,制成标本,放在新官员的座位旁边,以示惩戒。据统计,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名贪官人头落地。采用了如此严厉的手段,朱元璋肃清官场贪腐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贪污的官员仍然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至于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也心灰意冷地感叹:“朕想清除贪腐,奈何早上杀了,晚上又有犯的,这可怎么办呢?”
  建国之初的“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把贪污盗窃国家财产155万元的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原天津地区专员张子善判处死刑,其目的同样在于震慑贪官、警示后人、教育和挽救干部。建国初年的警钟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遥远,但是从近年来所查处的周永康、薄熙来、令计划、徐才厚、郭伯雄等腐败分子和山西省“塌方式腐败”案等一批大案要案来看,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不是说古今的警示教育没用,而是告诉我们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不是“剥皮填草”、杀几个贪官就能一劳永逸的,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腐败问题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失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是防腐治腐的有效途径。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吏制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制度好可以使魔鬼变成圣贤,制度不好可以让圣贤变成魔鬼。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此,不仅要用好的制度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而且要用好的制度管人,管住作风不好的人。有一整套好的人事制度,不仅用人可疑,而且疑人可用,这不仅是对掌权人的制约和监督,也是对掌权人的关心和爱护。制度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使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陈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