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一个福州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它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集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双休日,我陪同远道而来的永春客人,穿行在三坊七巷间,细细感受着“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带给我们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感悟。走在那街区坊巷相连的石板铺就的路面,看着那一座座雕梁画栋粉墙黛瓦的建筑,品味着一间间饱经风霜的百年老店,听着那时不时传来的传统吆喝叫卖声,眼前似乎呈现当年的热闹市井场面,仿佛听到当时马蹄踏过石板路的踏踏声。我们沿着长廊,追忆历史的脉络,回味昨天,感触连连。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以安泰河为界,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它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即南后街。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期形成今天的建筑格局。如今,它已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走在三坊七巷青石板铺就的路上,我们探访了一个个深宅大院,感受着三坊七巷的人杰地灵。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晚清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以及“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等400多位历史名人。那一个个名人的故事,串成了一颗颗经典的彩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浓缩了三坊七巷的变迁和发展,让三坊七巷成为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三坊七巷现存古民居约270座,处处能看到池、台、亭、石、花、古木以及摩崖题刻,许多建筑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三坊七巷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如今,经过整修后的三坊七巷,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众多游客,每天人流如潮,游人如织,它已成为人们了解福州历史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郭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