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像流水一样,感觉春节还在眼前,可五月又快过去了,眼看着“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
5月26日周六的下午,我去城关办事,途中经过博物馆时,看到许多家长领着孩子进进出出的。门口两侧的地摊上,各种各样的玩具、五颜六色的零食摆满一地,孩子们高兴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长们也毫不吝啬,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是有求必应,有的家长还当起了“拎包客”。我停下单车,驻足观望,很是羡慕,思绪回到了儿时的光景……
我出生在山东鲁南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土地坷垃打了一辈子交道,所以我的童年是与无边无际的庄稼地、牛拉车、割猪草等农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年龄尚小,但在父母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我就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分担。每天早晨从不赖床,早早地起来帮母亲往厨房里抱柴禾、看灶火,或是去南坡地垄上割猪草。割满一箩筐猪草背回家后,“咕噜咕噜”喝两碗“糊涂”(山东鲁南一带把稀饭叫“糊涂”),约上三五个要好同学一蹦一跳地直奔学校。中午回家,父母要么在生产队里挣工分还没有回来,要么就是收工后拐到自家自留地里劳作,这时烧火煮饭又要折腾我一阵子。终于熬到下午放学了,把沉甸甸的书包往桌子上一扔,手也来不及洗,摸一块煎饼,拗一截大葱,蘸一点辣椒酱,卷在煎饼里,背起箩筐,边吃边往绿油油的玉米地深处走去。钻了一个多小时的玉米地,天也渐渐黑了下来,才带着满脸的汗水,满身的玉米花和被玉米叶子刮擦出的一道道血印从玉米地深处出来。汗水流进被玉米叶割破的伤口时,火辣辣地疼,心里却是美滋滋的,终于可以满载而归了,家里的两头猪和几只兔子今晚又有饭吃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淡淡的青草香,看着村头若隐若现的袅袅炊烟越来越近,所有的辛苦都随风飘散了。
童年的缩影在我的脑海里深埋着,当工作累的时候,或心情烦躁时,思绪总会飘回到童年时代。小小的年纪就能分担着父母的劳累,苦涩的味道中浸透着童年的喜和乐。虽说有哭泣、有酸楚、有委屈、有劳累,但更多的是无尽的满足与欣慰。其实,应该好好感谢父母,他们用特有的方式给了我不一样的童年。尽管没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也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耍,但每天都很充实。在父母无形的影响下,在苦与累的锻炼中,幼小的内心得以坚强,稚嫩的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支撑指引着我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平静地面对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时的光景已离我越来越远,细细品来,意味悠长,如淡淡的春色,像夏日的晨露,似空旷的妙音,伴我左右,让我珍藏。(蒋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