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说到宋朝大才子黄庭坚转世的一段公案,发出了“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慨叹;古人在《增广贤文》中积淀了卓越的人生智慧,记载了诸多言书可贵的句子,如“书到用时方恨少”“黄金散尽为收书”;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中也表达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古往今来,爱读书者、喜藏书者数不胜数。窃以为,自古好书者,皆有一个共同的情怀,那就是愿为书痴。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如今,人们早已摆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桎梏,也早已打破“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固定思维。读书的至高功效随着时代的变迁显已失却芳华,但人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敬仰却随着年轮的增加而日益增长。繁忙的尘世,喧嚣的人潮,热闹着这个世间的热闹,一方清静现如今已是越来越难找。
常常有心想读会儿书时,莫名的电话来吵,奇怪的不速之客来扰,烦人的琐事来搅,忙完一天的工作和家务,结果周公来找,一天想读几页书,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晨起晨练时,整个世界还静悄悄,但“忙碌”已开始随行。一个人时,也常问自己:“真的有那么忙吗?时间都去哪儿了?”直到有一天,遇见一位哲人,他念念有词地反复着一句话——待有闲而读书,终无读书之时。我才幡然醒悟。
鲁迅的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富兰克林的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忽视时间就是忽视生命。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是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从此,我开始抓住我的24小时,开始读能读到的无论什么书。
慢慢地,我开始发觉,人一旦忙起来,时间反而会多,时间一多,精神空间也随之大起来。原来要一年才能读完的书,现在一周就可以读完;原来整本书处处都觉得可以抄录的好语句现在反而越来越难挑;往常听别人对身边的人与事评是论非,也总不自觉地参与其中,现在读书的时间多了,闲话的时间也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是非对错,懂得了用成熟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
生活的哲学很深奥,不是人人生来就懂,而打开生存之门的方法也很多,读书无疑是获取开启这扇门钥匙最直接最轻易的一种。读书,充实人的内涵,增加人的修为,予人智慧,使人明理,乐于读书的人会是一个内心强大而勇往直前的猛士。
(袁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