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人都把制作月饼称为打月饼。每当中秋节来临的前两三天,母亲都会端着打月饼的原料,带我和弟弟去村头糕点作坊打月饼。
那个年代,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太好,买不起月饼,好像也不好买到,即使有几块小钱,还要凭“月饼票”什么的。所以,左邻右舍或是几家玩得比较好的大娘婶婶们,总是在一起合伙打月饼。打月饼的时候,大家围在烘烤月饼的大泥炉子边上,七嘴八舌地聊着家长里短,月饼的香气弥漫整个院子,在一旁跳房子、捉迷藏的孩子们则时不时地偷瞄几眼,看看月饼熟了没有。在农村,糕点作坊只有在春节和中秋节前半个月才开设专炉制作糕点。平时的话,作坊老板就根据季节变化改作他用,如秋天花生、黄豆下来了,就改成榨油作坊等,赶着时令挣点钱。
有一次,快到中午了才轮到我家打月饼,母亲带着我和弟弟进入作坊,把打月饼的材料倒在案板上。由于都是自家带来的材料,所以我们要“严格把关,斤斤计较”。师傅们像包包子一样,把馅料包到皮子里,擀扁后,放进模子压花纹,然后再盖个红印章,就能上炉烘烤了。
我看着月饼底部的红印章,觉得这个不错,很像老师给我作业本上画的“红旗”。经母亲同意,我就负责给自家的月饼盖红章。盖章的时候我发现,章子虽然都是用南瓜把儿做的,但所刻的内容不同,有实心五角星、空心五角星等图案,“双喜”“富贵”字样等,还有各种花形图案,我看着甚是喜欢,特别是实心五角星,好像解放军叔叔帽子上的五角星在闪闪发光。烤月饼过程中,大人们在那儿说话,我和弟弟就眼巴巴地等着月饼出炉。
口水不知咽了多少回,终于等到月饼出炉了,负责烤月饼的师傅却发现月饼下面的花形各不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不同的花形图案是用来区分月饼主人的。母亲拎着月饼,我和弟弟吃着月饼,我们一起欢天喜地地回家,过个团圆的中秋节。这么多年过去了,手工月饼的香气,回想起来仍让我回味无穷。(蒋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