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笔者在永安煤业公司上京矿区救护队采访了刚刚摘得省煤矿救援技术竞赛团体总分桂冠的选手队伍。事隔多日,他们年轻的脸上仍洋溢着获奖后的喜悦与兴奋。三年前,在首届省煤矿救援技术竞赛中,他们遗憾地以微弱的差距与冠军失之交臂。这次,他们终于把握住机会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股子“敢拼爱赢”的精气神。
盯“大目标”争“小目标”
自接到比武通知后,该公司高度重视,公司负责人黄金平当场就提出“保二争一”的竞赛“大目标”,分管安全的康春福副总经理担任总指挥,三个矿区的救护队长担任教练,三支救护队里最优秀的骨干力量全部集中到上京矿区救护队进行全封闭训练。
要说这是一次“残忍”的集训一点也不为过。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全是高强度高负荷的学习、训练、考试,选手们每天换下的衣服甚至能拧出水来。但最“残忍”的还是初次挑选的集训人员共有11人,但最终能参加比赛的却只有7人,这意味着有4名选手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还要惨遭淘汰。比武组委会专门制订了一套科学化、差异化的考核选拔方式,即根据每位选手自身的情况,每隔15天逐一为他们“量身定制”两个“小目标”,一个是根据选手能力必须达到的“考核目标”,另一个则是选手通过努力有可能达到的“奋斗目标”,凡达不到考核目标的直接淘汰,达到奋斗目标的则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一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选手的潜能,成为在集训过程中不断给选手注入的“强心剂”。
抛下顾虑放下小家
今年35岁的罗联钦是所有选手中年纪最大的,他曾先后参加10余次的煤矿救援技术比武。虽然有着丰富的比武经验和赛场组织协调能力,但他深知体能比武是高龄选手的“硬伤”,于是他在入选最终的比武名单时犹豫了。但他很快就放下思想包袱,用更加勤奋的训练证明自己的决心,负重跑时他在负重背心里多放两块铁,冲坡跑时比别人多跑两趟、三趟,最终他成为集训里体能进步最快、最明显的选手。
选手陈乘溉在集训期间正逢家中建房,而且两个孩子都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因此妻子很反对他参加集训。陈乘溉反复给妻子做工作,终于取得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在集训期间,孩子感冒发烧,领导特意批假让他回家照顾,但他仅回家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没亮就赶回参加集训。“我们的队长都是这么做的,你说我能安心待在家里吗?”陈乘溉告诉笔者,身为教练的三位救护队长,许荣旺队长的孩子才刚满月,温进通队长的妻子分娩在即,刘大海队长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但他们每天都陪着队员一起训练,大家真的就像“一股绳”,心全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奋勇拼搏挑战极限
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选拔,虽然选手们都有足够的勇气、能力和信心来面对最终的挑战,但作为一项竞技比武,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情况随时有可能发生。选手陈振树早期打球时腿部曾受过伤,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旧伤不时发作,为了不影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他悄悄瞒下身体的不适,强忍着伤痛参加完全部的比武项目。
罗联钦在参加模拟救灾比武后出现中暑症状,全身乏力,吃不下饭,而第二天就是最辛苦的体能比武。领导和队友们给他买来药,安慰他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没关系,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但他却暗下决心:一定不能给大家拖后腿,拼了命也要把比武拿下来。在最后一项体能比武中他顶着压力出场,虽然在赛后他整个人累到虚脱倒地,但还是赛出了平时最好的成绩,以7分18秒完成体能比武项目。
一个多月的辛苦训练和努力拼搏终究换来累累硕果,选手们说这次比武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今后他们有勇气面对更多更难的挑战。刘大海队长还告诉笔者,当他把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喜讯告诉女儿时,女儿则告诉他被厦门理工学院录取的喜讯。
(魏初键林芸摄影报道)永安煤业公司勇夺第二届福建省煤矿救援技术竞赛比武桂冠。